康健园 掌握便秘防治之道:规范用药与行为调整

来源:新闻中心   更新时间: 2024-02-15 【关闭

  近年来,随着时下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、生活节奏加快、社会工作所承受的压力增加,人群中便秘的患病率逐步上升,极度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,我们该全方面了解便秘,尽可能的避免便秘的发生或加重。

  便秘是指一种(组)临床症状,表现为排便困难和/或排便次数减少,粪便干硬。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、排出困难、肛门堵塞感、排便不尽感、排便费时及需要手法辅助排便。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。

  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,常见的有饮食结构不合理、经常使用某些可能会导致便秘或有便秘副作用的药物、不健康的排便习惯、久坐缺乏运动和各种疾病的影响等。

  长期便秘可能会引起以下后果:1. 可能会导致结直肠疾病如诱发肛裂、痔疮、肠梗阻、肠穿孔等病变。2. 也许会出现肠道癌变:便秘患者粪便通过肠道的时间明显延长,粪便中的有害毒素持续刺激肠黏膜,更容易发生结肠病变,并增加结肠癌变的风险。3. 可能并发心脑血管疾病意外:患有高血压,血管硬化及脑血管疾病的病人,常常因为便秘时用力排便,腹压增加或精神紧张、用力过猛等使血压突然上升,有可能发生脑血管意外,而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则可能诱发或加重冠状动脉供血不足,导致心律失常、心绞痛、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的发生。4. 长期的排便不畅会使病人出现担心害怕、心情不好,带来焦虑不安甚至精神烦躁,日而久之常常会引起疲乏无力、精神萎靡、失眠甚至焦虑抑郁等。5. 长期便秘更容易引起尿潴留、尿道感染等病变。

  发生便秘了,首先应进行大便常规和潜血检查,其对明确便秘的病因有帮助。肠镜检查及腹盆腔CT或MRI检查能了解肠道或周围组织器官是不是真的存在器质性病变。其他检查如盆底肌电图检查、结肠传输功能试验、肛门直肠测压、球囊逼出试验、排粪造影等检查能够准确的通过病情需要酌情选择。

  为了缓解便秘,要从改善生活方式做起。改变膳食结构,采取科学合理的饮食、适当补充粗纤维含量高的食物,适当增加饮水量、适度运动、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。日常生活中要有乐观积极的心态,保持心情愉快舒畅。避免不合理地经常使用泻药,最好能够降低使用或不使用可能会导致便秘的药物。便秘患者常常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酌情选用药物医治,常用的药物有泻药包括容积性泻药(聚卡波非钙、欧车前、麦麸等)、渗透性泻药(聚乙二醇、乳果糖、硫酸镁等)、润滑性泻药(甘油、液体石蜡、多库酯钠等)、刺激性泻药(大黄、酚酞、比沙可啶等);促动力药如莫沙必利、伊托必利等;促分泌药如利那洛肽、鲁比前列酮等;微生态制剂如双歧杆菌、乳酸杆菌等。中医中药治疗对缓解便秘也有非常良好的作用。

  特殊人群应对便秘要因人而异。比如老年人常常伴有慢性病,需服用多种药物,并且老年人的运动能力及胃肠道蠕动功能减退,因而更容易导致便秘。老年人应尽可能停用可能会引起便秘的药物,量力而行适当增加运动量。药物医治时可选用容积性泻药和渗透性泻药,严重便秘者可短期使用刺激性泻药。孕妇也是便秘的易患人群,孕妇的饮食中应适当增加膳食纤维,多饮水和适当活动也可起到预防作用,应在医师指导下选用渗透性泻药和容积性泻药等。便秘患儿应合理饮食、进行良好的排便习惯训练。药物医治可使用容积性泻药和渗透性泻药等。控制良好的血糖水平可能对糖尿病患者的便秘有一定的益处。药物医治可使用容积性泻药、渗透性泻药和刺激性泻药。肿瘤晚期患者发生便秘与运动和进食减少、使用的一些相关药物等有关。推荐使用刺激性泻药或联合渗透性泻药或灌肠等治疗。

  金丽雯(主治医师) 汪小平(主任医师)(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消化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