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保胎水”对湘潭这个村意味着什么?

来源:新闻中心   更新时间: 2024-03-06 【关闭

  韶山市杨林乡团田村村主任叶和武,一个黝黑朴实的汉子。往年此时,为了农田灌溉水的问题他没有少操心,但今年,叶和武心中却多了几分把握。看着汩汩清泉从舒塘水库的引水渠流淌而来,奔向村里大部分的农田,灌溉着孕穗的稻禾,他心里明白,今年的收成不会太差。

  团田村地处韶山市杨林乡北部,与湘乡市金石镇相邻,由原团田村、舒塘村合并而成。2014年评定为省定贫困村,2016年实现整体脱贫。村里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4户,236人,均已脱贫。

  尽管团田村已经整体脱贫,但村子里脱贫攻坚的步子并没有停止。就像舒塘水库的水一样,助农资金、惠农举措仍然源源不断地流入田间地头、贫困户家中和全村3400多名村民的心坎里,默默地滋养着他们,帮助村民们增收致富奔向全面小康。

  从团田村村部出发,沿着蜿蜒山道盘旋前行,半个多小时就到达舒塘水库了。炎炎烈日下,水面静寂无声,蓝天白云倒映其上。偶有微风吹过,水面泛起一阵涟漪。水库周边树木高大,绿荫连片,风景宜人。

  舒塘水库是韶山市第二大水库,库容197万立方米,既是韶山市风景旅游点,也是当地及周边村落主要的灌溉水源。正是这座修建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水库,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地用自己甘甜的水,滋养着周边地区韶山、湘乡两地的农田,哺育着世代耕种于此的人们。

  叶和武告诉我们,团田村有2000多亩水田,90%的灌溉依靠舒塘水库的水。以前全部是沟渠引水灌溉。早些年,村里进行“小农水”改造,利用舒塘水库地势高的特点形成自流,建设主管道将水库蓄水引入连片农田一侧,然后利用分支管道把水引入农田。改造后,农田“喝水”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。

  但是,近几年来问题出现了。舒塘水库主干渠倒虹管因运行多年,大部分破损漏水,运输水量减少水质浑浊,团田村及湘乡市金石镇金安村3200多亩水田的灌溉受到严重影响。灌溉用水影响农田收成,也直接影响了村民们的收入。

  倒虹管必须整修!经过勘查发现,舒塘水库主干渠倒虹管长1200多米,斜管段埋于山坡上,平管段绝大部分埋于水田中,最大高差达20米左右。团田村计划采用管槽开挖方式来进行修缮。但是,修缮费用一算下来,团田村“两委”发了愁。

  经过估算,主干渠倒虹管修缮的材料及工程项目施工费用需40多万元。而团田村的集体经济除了部分集体林地、老村部和学校出租收取租金外,其余的产业合作入股分红才刚刚起步,年集体收入仅10多万元。维修费用,从何而来?

  正在犯难时,2019年8月,市政协主席周放良作为联点领导来团田村走访,了解到这一情况。周放良格外的重视,多方协调有关部门研究解决,并召集各级水利部门现场办公。最终,帮助团田村筹集了30万元修缮资金。在市领导重视和市县乡三级有关部门支持下,舒塘水库主干渠倒虹管维修工程于今年3月启动,4月全部更换完毕。一直困扰团田村的“老大难”问题,终于得到彻底解决。

  叶和武说:“往年旱季,村民们没少因农业灌溉用水发生纠纷。今年修缮后,水库的水正常流到农田,水量充足,水质清澈,村民们灌溉用水矛盾没有了,种粮积极性也大幅度的提升”。

  倒虹管维修好了,舒塘水库的水不仅灌溉了农田,也流进了鱼塘,为贫困户的生活带来了希望。

  一大清早,趁着气温还没有升上来,团田村杨林组的周新华就忙开了。打草、喂鱼、清理漂浮物,30亩鱼塘里的几千斤鱼是周新华家今年全部的希望。

  周新华今年37岁,是团田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。周家共有6口人,父亲周执献患有高血压,母亲有严重的风湿病,腿脚已经变形,没有劳动能力。周新华育有一儿一女,女儿有先天性血管疾病,儿子患有癫痫。为了全家生计,周新华的妻子外出务工,而他只能留守家中,照顾老人小孩,同时养鱼种菜,赚钱补贴家用。高企的医疗费用、沉重的家庭负担、捉襟见肘的经济收入,周家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。

  但是,周新华不甘当伸手要饭吃的懒汉,近年来,他承包了鱼塘、种了粮食和蔬菜,还栽种了村里送来的各种果树苗。如今,周新华家的情况出现了巨大转变:两层楼的小洋房建好了,养鱼的规模慢慢的变大,前来垂钓的游客络绎不绝。

  △贫困户周新华家的三口鱼塘成了目前家庭收入的大多数来自。(记者 方阳 摄)

  青山绿树环抱着的3口鱼塘碧波荡漾,鱼儿不时跃出水面。周新华高兴地说:“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好,不仅看病有报销、读书有助学金,还给安排了公益性工作岗位,日子越过越舒坦了。尤其是去年,水库的水引下来,多年来鱼塘用水的难题终于解决,真是消除了一块心病。”周新华告诉我们,他家承包鱼塘有五六年时间了,但今年是他最轻松的一年。

  原来,周新华家的鱼塘一直是从舒塘水库引水。由于主干渠倒虹管破损,每逢灌溉时节,水就引不下来,水塘缺水鱼死不少。无奈之下,周新华只好在旁边山上打一口深井,日夜抽水补充鱼塘,维持最低水位。周新华回忆说,记得有一年干旱,农田缺水,土地都开裂了,“鱼塘更加没水,几乎见了底,损失了不少”。

  去年,村里将舒塘水库主干渠的倒虹管维修好,水库的水源源不断注入鱼塘,周家的养鱼事业也逐渐红火。周新华的父亲周执献说:“搭帮水库里的水放得下来,鱼塘的水更清了,鱼长得更好了,现在来钓鱼的人也逐渐增多。今年,家里肯定能增收。”

  团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曹小强说,看着周新华家的养殖规模逐渐扩大,工作队请来了科学技术人员,指导养鱼防病;帮助申请了5万元无息贷款,增加流动资金;还通过种种渠道广泛宣传,拓展销售经营渠道,为周新华的养鱼事业助上一臂之力。2015年,周新华家成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。

  “党和政府可以帮我一时,但不能帮我一世。要实现脱贫致富,还得依靠自己。”周新华说,他会奋发图强、继续努力,因为“以后的日子都充满了希望”。

  今年初,团田村的宋小明干了件大事。他把村里开垦的30多亩荒地,以每亩200元的价格一把租了过来,全部种上了水稻!

  在其他村民看来似乎有些莽撞的举动,却是宋小明心里盘算过百几十遍的决定。宋小明告诉我们,村里平时土地流转价格是400元/亩,而这片抛荒复耕的土地,流转价格在200元/亩左右,成本低了一半。刨掉种子、化肥和人工支出,保守估计,今年每亩农田利润有400—500元。眼下,正值稻谷孕穗的关键时期,他对复耕农田更是呵护有加,放水、追肥,一丝一毫都不敢马虎。

  宋小明说,以前,土地荒着其实蛮可惜的。今年,村里进行抛荒治理,他承包了复耕地,先种一季水稻,然后再由村里种植油菜,荒地也能产生经济效益了。

  今年,为应对疫情影响,国家鼓励扩大粮食耕种面积,提倡种植早稻,杨林乡强化村级组织带动,从抛荒治理的角度,为村民们开出了一张“复耕菜单”。“菜单”的内容主要有三种模式:第一种是村民将抛荒耕地给村级开垦复耕,并自愿交村里种植粮油作物2年,第3年起归还农户耕种,不得再次抛荒;第二种,村级将抛荒耕地开垦复耕后,连续5年内,由农户种植一季水稻,每年9月30日后交由村种植一季油菜作物;第三种,由农户自己对抛荒土地进行开垦复耕,并按照四季化种植要求做耕种。团田村的宋小明“点”的就是“菜单”内的第二种套餐。

  叶和武告诉我们,这片土地之所以荒芜,还在于灌溉用水不足,农田产量低,久而久之,村民们就不再耕种了,“复耕前,地里杂草丛生,长出来的树都有碗口那么粗”。舒塘水库主干渠的倒虹管修好后,水流到了山下,荒地变成了良田,村民们的种植热情又高涨起来。

  舒塘水库的水,顺着管道也流进了团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宋明星的家中。宋明星今年66岁,老两口身体不好,大女儿失踪多年杳无音讯,小女儿患有精神疾病,家中还有两个孙子年幼需要抚养。为了支撑一家人的生活,宋明星起早贪黑,耕田、种菜、养鱼,农闲时还外出打点零工,生活十分辛苦。去年,看到村里把舒塘水库的水引下来了,宋明星顺势把家门前一块荒地开辟成了菜园,种上了茄子、辣椒、丝瓜等20多种蔬菜,昔日的荒芜一下子变得热闹了起来。

  宋明星的老伴张金星也在忙碌。遇到她时,她正在田埂旁放水灌溉农田。看着清澈的水一股股流进田地,张金星说:“有水来了,荒地就能变成田;能种上田,我们就有饭吃。大家心里都高兴着哩。”

  汩汩清泉,奔涌而来,流进了团田村的农田、荒地,也流进了菜园、鱼塘。看似简简单单的修渠引水,牵动的却是团田村全体村民的“吃饭问题”,是精准扶贫的“效果问题”,也是困难群众的“满意问题”。脱贫攻坚“最后一公里”,团田村不仅走稳走好走出了成效,还走进了困难群众的心坎里。

  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